(网经社讯)(网经社讯)周二盘后,深陷政治漩涡的特斯拉发布了一份核心业绩完全逊于预期的一季报。由于汽车交付量的骤减,公司营收、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全部大幅低于预期。
一、核心业绩全面下滑,市场预期落空
据网经社数字生活台(DL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特斯拉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营收仅为193.35亿美元,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13.48亿美元,同比下滑9.2%,环比下降24.8%。这一表现是特斯拉自2022年以来最差的季度数据。核心业务汽车交付量的大幅下降是拖累业绩的主因:一季度交付量为336,681辆,同比下降13%,导致汽车业务营收骤降20%至139.67亿美元。尽管能源和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7%(达27.3亿美元),但其规模不足以抵消汽车业务的颓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特斯拉的盈利质量进一步恶化。营业利润同比暴跌66%至3.99亿美元,营业利润率仅剩2.1%。若剔除5.95亿美元的监管积分收入,公司将录得亏损。调整后每股收益0.27美元,较市场预期低37%。这表明特斯拉当前的增长模式严重依赖政策红利,而非内生盈利能力。
二、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业绩困境
1. 需求疲软与竞争压力
特斯拉主力车型Model 3/Y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中后期,而Cybertruck产能爬坡缓慢(一季度仅交付约3,000辆)。与此同时,中国车企(如比亚迪)和传统车企(如大众、福特)的电动化转型加剧了全球市场竞争。欧洲市场因补贴退坡需求放缓,而美国市场的高利率环境进一步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意愿。
2. 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
财报多次提及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,直指特朗普政府可能加征的贸易壁垒。特斯拉的能源业务(尤其是Megapack储能产品)因依赖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而首当其冲。尽管汽车业务目前主要依赖本土生产,但供应链中的进口零部件(如电机材料)同样面临成本上升风险。这种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,迫使特斯拉推迟了2025年增长预期的重新评估。
3. 战略资源投入的短期阵痛
公司在AI研发(如FSD自动驾驶、Optimus机器人)和锂精炼厂等领域的投入导致运营费用同比增加。尽管这些投资可能在未来构建竞争壁垒,但短期内加剧了财务压力。
三、未来展望:画饼充饥还是蓄势待发?
1. 产品路线图的矛盾性
特斯拉重申2025年上半年推出廉价车型的计划,但强调将采用“新旧平台混合”的生产策略。这种折中方案虽能利用现有产能(目标2024年产量增长60%以上),但也暗示新平台研发可能不及预期。市场担忧其廉价车型的竞争力可能弱于中国同价位产品(如比亚迪海鸥)。
2. Robotaxi的想象空间与风险
马斯克将Robotaxi(Cybercab)视为“颠覆性产品”,计划2026年量产。但这一愿景面临技术(FSD尚未实现L4级自动驾驶)、法规(全球监管态度分化)和基础设施(充电网络适配)的多重挑战。今年6月奥斯汀的试点项目将成为关键观察窗口。
3. 垂直整合的潜在红利
德州锂精炼厂的投产有望降低电池成本,但锂价已从2022年高点回落,其经济效益可能低于预期。Optimus机器人的工厂试点若成功,或能提升生产效率,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数年时间。
四、市场反应与投资逻辑的分化
尽管财报数据糟糕,特斯拉股价盘后波动平淡,反映市场已提前消化部分利空。投资者更关注两点:一是马斯克在财报会中是否释放明确信号(如廉价车型的具体定价、FSD技术突破);二是特斯拉能否在政治博弈中争取关税豁免(如游说政府将储能电池列入例外清单)。
长期来看,特斯拉的估值仍建立在“科技公司”而非“汽车制造商”的叙事上。若AI和机器人业务能兑现部分承诺,其高市盈率(当前约40倍)或可维持;反之,随着传统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追赶,特斯拉可能面临估值体系的重塑。
五、结论:转型阵痛期的十字路口
特斯拉正经历从“电动化先驱”向“综合能源科技公司”的艰难转型。一季度财报暴露了其在产品周期、地缘政治和战略投入间的多重平衡难题。短期来看,廉价车型和储能业务是扭转颓势的关键;中长期则需依赖FSD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。投资者需警惕: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,特斯拉的“画饼”能力或将持续接受严峻考验